少妇人妻大乳在线视频不卡_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仙踪林_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04_妓女妓女影院妓女网妓女视频

泰安樂清宜鴻電器有限公司
首頁 | 聯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手機站
產品目錄
聯系方式

聯系人:業務部
電話:
郵箱: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蘋果改NFC命運 或將成全球移動支付主導

編輯:泰安樂清宜鴻電器有限公司  字號:
摘要:蘋果改NFC命運 或將成全球移動支付主導

剛剛拿到iPhone6的用戶會發現,NFC模塊尚未能啟用。蘋果公司9月9日宣布推出“蘋果支付”(Pay),從而可通過iPhone6、iPhone6Plus以及Watch等設備進行消費和交易,相關移動支付產品將于10月面世。

通過升級到iOS8系統,美國消費者可從10月開始使用蘋果支付。用戶可在商戶的應用程序中,以及商店、餐廳、交通服務商、加油站、便利店和所有蘋果商店(Store)在內的非接觸式支付點進行支付。在商店中,消費者可通過使用iPhone輕觸非接觸式終端,并將手指按在TouchID上,進行交易授權以完成支付。

萬事達卡相關負責人介紹,蘋果用戶可通過蘋果支付APP使用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及借記卡。對于應用程序(APP)內的支付,消費者僅需點擊支付,并使用指紋或密碼進行授權,即可完成支付,整個過程無需輸入卡號或離開當前的應用程序。

蘋果支付背后的支撐是NFC支付技術和蘋果的TouchID技術。所謂NFC支付,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即時采用NFC技術(NearFieldCommunication)通過手機等手持設備完成支付。支付的處理在現場線下進行,無需借助互聯網,而是使用NFC射頻通道實現與POS機或自動售貨機等設備的本地通訊。

中國銀聯產品部專家稱,蘋果支付的NFC支付體驗是領先于世界的,其芯片技術的安全門檻是最高的。

蘋果支付將讓NFC支付“起死回生”。業內人士認為,NFC不僅由此成為二維碼等移動支付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甚至將成為未來全球移動支付產業惟一的整合者和主導者。市場信心一方面來自蘋果支付集合了蘋果公司、芯片公司和卡組織幾家的先進技術和風控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蘋果具有控制NFC整條產業鏈和終端設備的能力。

此外,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創新產品總經理龔亮認為,NFC重現活力,是因智能手機的出現讓NFC技術載體多樣化。此前NFC發展一直受到載體、使用場景、POS機數量等限制。

NFC在中國發展已近十年,但因為移動運營商、卡組織、手機廠商之間的利益博弈,一直無法真正推行。利益的不統一導致NFC技術標準無法統一,也沒法集中火力在商戶和用戶中推廣。

此次和蘋果公司合作的支付商包括VISA、MasterCard(萬事達卡)、美國運通公司。這三家卡組織覆蓋了美國83%的信用卡交易量。

蘋果公司此前一直將NFC支付技術拒之門外,這次“華麗轉身”,業內人士認為,蘋果并非排斥該技術,而是不想在沒有應用市場時推出當擺設,現在技術和應用一起推出,順理成章。

在iPhone6發布當日,麥當勞宣布全美所有麥當勞餐廳都將布局閃付POS機,并將對員工進行使用培訓,全面支持NFC支付。此外,星巴克、梅西百貨、賽百味、Target等美國主流商家都可支持蘋果支付。Uber、Groupon等互聯網企業也第一時間接受蘋果支付。

蘋果支付的收費分成建立在美國信用卡和借記卡現有的收費結構上。據外媒報道,預計將采取從交易金額中抽成的方式,比例約為0.15%,大大低于現行信用卡交易費。在美國,商戶通常支付交易價格2%左右的信用卡手續費。

根據研究機構ForresterResearch的研究結果,全美銀行信用卡交易費2013年收入約為400億美元,且每年還保持超過30%的增長,因此蘋果支付有望成為蘋果新的利潤增長點。

前述銀聯專家認為,蘋果或將推動其他手機廠商將NFC作為標配,從而拉動整體移動支付行業,未來大量銀行卡支付的交易將轉移到手機支付上。“NFC支付充分發展可能要五到十年。”

蘋果支付

一旦NFC支付普及,由于手機支付費率低,未來整體支付成本或被拉低,銀行信用卡費收入亦將整體壓低。

據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中國銀聯從今年初就開始醞釀與蘋果公司合作,預計明年3月前會正式推出,此后銀聯卡可以加載進iPhone,可用于中國任一POS機。

另據財新記者了解,微信目前也在大力發展NFC支付。今年3月騰訊入股京東,而京東和中興手機是戰略合作關系,此外騰訊入股NUBIA手機也是近日業內熱議的話題。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動作都和微信布局NFC、尋找硬件終端有關。

但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微信在NFC領域的能力僅限于reader,也就是把NFC設備當成一個讀寫頭,可對外部的非接觸卡片進行讀寫,如虛擬公交卡等,進行卡模擬支付目前還做不到。

PK二維碼

陳建偉是中國電信支付業務聯合創始人,目前在中銀通支付公司任移動金融負責人,是中國最早接觸NFC的專家之一。他認為,NFC支付可幫助銀聯在移動支付領域扳回一局,重新和支付寶回到同一條起跑線上。

銀聯和支付寶之間的戰爭,某種意義上也可看成是NFC技術和二維碼技術的抗衡。

央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認為,NFC技術將是二維碼支付有力的競爭者。他指出,NFC支付依托的是銀行卡,屬于強實名賬戶;而二維碼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賬戶,屬于弱實名賬戶,不受法律保護。此外,第三方支付交易沒有連接到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統,不能全國清算,只能雙邊交易,這讓二維碼支付的安全性打了折扣。

“二維碼只能在小額支付領域做文章,大額支付做不了。”李曉楓說。

“NFC目前是惟一成熟的近場支付技術。”陳建偉表示。

“近場支付技術目前就是NFC、紅外和藍牙,但紅外和藍牙尚無相關的支付產品。”艾瑞咨詢資深分析師王維東表示,藍牙技術一定程度已經遭到了否定,因為和NFC支付10厘米的距離相比,藍牙支付距離更廣,也帶來更多安全隱患。

相比之下,能夠和NFC抗衡的近場支付技術,只有二維碼。二維碼本身雖屬于遠場支付技術,但現在越來越多應用于近場支付場景下。例如,在購買商品時通過現場掃碼的形式支付,雖然要經過后臺系統,但形式上是和NFC支付并駕齊驅的近場支付手段。

和其他條碼一樣,二維碼也是先將信息轉化為數字,再用圖形對該數字予以表達。

二維碼既可包含文字、圖片,也可作為導向數據的通道,如密鑰、網頁地址。廣大消費者所熟知的支付寶、財付通二維碼交易,正是通過將商品頁面地址或是訂單信息生成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讀取商品信息并生成訂單,或者掃訂單進入支付頁面,完成支付。

此前中國銀聯相關負責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銀聯一直以來都在聯合境內外產業各方積極研究、探索包括二維碼支付在內的各種創新支付模式,但由于二維碼支付安全性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銀聯在市場上從未啟動過二維碼支付的商業應用。

隨著NFC技術被越來越多手機廠商接受,閃付POS機終端也逐漸鋪開,應用場景不再是阻礙NFC支付推廣的掣肘。在NFC技術和二維碼技術的制衡中,決定輕重的砝碼主要是成本與安全。NFC技術的推廣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但安全性被認為優于二維碼支付。

一名熟悉金融行業安全認證的人士向財新記者系統描述了二維碼的風險所在:首先,二維碼本身包含的信息可能是木馬病毒,用戶掃碼之后運行木馬造成資金損失;其次,交易信息本身未包含病毒,但由于加密的強度不夠,在二維碼將信息傳到手機的過程中,可能遭到黑客破譯、竄改;最后,二維碼支付的數字證書、電子簽名還不完善,交易發生后的可追溯性不強,一旦資金損失,不容易找到對應的真實交易者。

不過,NFC支付也同樣面臨黑客攻擊等風險。美國安全局前分析師查理·米勒的一次演示曾讓人們大跌眼鏡:他利用一個NFC芯片和手機觸碰,手機就被植入惡意程序,按照黑客的要求打開任意網頁。

然而,和二維碼的區別在于,NFC支付對應的閃付POS機是經過銀聯和銀行授權的,交易過程受到監管;而二維碼支付則繞過監管,任何人只要通過掃碼就可完成支付。

接近支付寶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二維碼和NFC支付并不矛盾,二維碼還是以遠場支付為主,是和信用卡并列的一種支付選擇;而NFC支付則是信用卡的電子化,是塑料卡片的替代產品。“我不認為NFC支付會對支付寶造成威脅。”該人士表示。

安全的三道防線

除了監管上的可控,這次蘋果支付的指紋識別技術、電子令牌(DigitalToken)技術和各家卡組織的加密技術,堪稱蘋果支付的三道安全防線。

關于第一道安全防線指紋識別技術,王維東表示,它比傳統密碼要安全得多。“指紋技術徹底解決了密碼被竊的風險。”

然而,德國柏林的安全研究實驗室近日發現,iPhone6/6plus上的指紋識別功能相比上一代并無升級,使用指紋膜就可通過驗證。可見指紋技術也并非無懈可擊。

第二道安全防線電子令牌技術是萬事達卡、VISA和美國運通共同使用的一項技術,就是不儲存用戶賬戶信息,自動生成一次性使用的安全碼,就算信息被惡意攔截,也無法獲得賬戶信息。今年3月,EMVCo發布了EMVCo1.0的電子令牌技術標準,在此技術基礎上,蘋果和各卡組織展開合作。

萬事達卡中國區總經理常青對財新記者表示,未來蘋果支付的每一筆交易都會被電子令牌取代,“就像在拍賣行舉牌子”,在商戶一端永遠看不到真實的賬戶信息,只是一堆無意義的令牌。

龔亮表示,即使當手機丟了,用戶可以在網上把APP支付功能停掉,或者通知發卡行把之前和主卡賬號關聯的數字令牌賬號作廢,申請另外一串新的令牌賬號替換之前的,而不用去另外辦一張卡。

此外,和蘋果支付合作的萬事達卡和VISA卡也都各自設置了安全防護措施,堪稱第三道防線。萬事達卡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者在使用萬事達卡NFC支付時,將得到與信用卡支付相同級別的防欺詐安全保障。此外還針對NFC支付設有非接觸式射頻交易變速器的高級加密等。

支付寶一直以來也在探索NFC支付技術。2014年6月18日,支付寶發布了“未來公交”計劃,宣布使用NFC手機的用戶可在支付寶客戶端內實時下載一張公交卡,并在35個城市中刷手機通行。但業內人士指出,支付寶內部對NFC看法并不一致,反對意見認為支付寶在NFC支付上不能把控核心技術,完全依賴于NFC芯片生產商和銀聯。

支付寶NFC項目負責人曹寅撰文指出,原有一卡通體系是封閉的,在系統設計當初只考慮到自己發行的卡能夠在自己的POS機上完成消費,幾乎沒有考慮過刷手機的情況。那么現在手機作為一個原有體系外的設備,兼容難度可想而知。這種障礙讓“未來公交”處于尷尬地位,甚至可能無疾而終。

接近支付寶的人士指出,盡管面對各種困難,面對NFC支付浪潮襲來,為了抓住大周期,增加客戶黏性,支付寶也將在NFC領域繼續探索。

NFC的中國之路

NFC并非技術創新,而是基于過去EMV標準的芯片。龔亮表示,VISA在1986年就發行了EMV芯片卡。在EMV技術框架下,不同的卡組織有自己的標準名稱,比如VISA是PayWave,萬事達卡是PayPass,銀聯是閃付。

“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機就相當于一張可以進行非接觸支付的芯片卡,例如VISAPayWave卡片,即芯片卡的手機化。”龔亮表示。

但是要將芯片從塑料卡片上搬進手機中,還需要配合控制器和天線。NFC從硬件角度分兩個核心模塊,一個是NFC控制器和天線,另一個是SE安全元件,用來存放敏感數據。核心模塊分為三種加載方式,即SIM全卡、NFC-SWP和手機全終端模式。這三種模式,也代表著NFC在中國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6-2011年,以移動運營商為主導,主推SIM全卡模式,當時僅中國電信累計發放各類SIM全卡近1500萬張。“如今,SIM-PASS以及全天線SIM卡等仍在運營中,卻無法適應iPhone等小卡的技術挑戰,三大移動運營商都以NFC-SWP模式為未來方向,在市場預期和資源投入上不再向SIM全卡方案傾斜。巨頭的轉向,直接導致了技術研發型卡商和芯片商的重大損失。時至今日,卡商已基本沒有能力再創新出更好的SIM全卡產品了。”陳建偉表示。

第二階段以NFC-SWP為代表。2011年左右,三大移動運營商的NFC業務發展遲緩,都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2.4GHz也遭遇淘汰。2012年11月,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提出金融行業標準以13.56MHz作為近場支付非接觸通信技術的基礎,并出臺了300多萬臺對應的閃付POS機。中國本土頻率2.4GHz僅在校園、公交等狹窄范圍內繼續存活。就此,標準之爭告一段落。

在NFC-SWP方案中,兩個核心硬件被剝離開來,NFC控制器和天線放在手機里,SE安全元件安放在SIM卡上,由移動運營商掌控。

銀聯還一度推出NFC-SD卡,試圖把SE安全元件通過SD卡加載在手機中,但由于大部分手機存儲空間充足,并不需要額外放置SD卡,這個方案后來也不了了之。

手機廠商、銀聯和移動運營商的利益紛爭由此進入膠著期,在這一階段,為了搶奪SE的掌控權,運營商甚至在NFC全內置合約機中屏蔽SE功能,以推廣NFC-SWP方案。

“誰掌控了SE,誰就掌控了SE上的內容和相應沉淀資金,故手機制造商、銀行、運營商分別是全內置方案、NFC-SD方案、SIM-SWP方案的支持者。”申銀萬國的研究報告如是說。

2012年6月,中國移動與銀聯簽訂《關于移動支付業務合作框架協議》,是這一時期的標志性事件。這次合作意味著硬件應用歸運營商,軟件應用歸銀聯。也正是這一標志性事件,讓移動運營商心生退意,從此淡出NFC江湖。

陳建偉曾在中國電信負責NFC技術的開發,工作多年后他離開時心里已有明悟,運營商主導移動近場支付的時代已過去。“移動和銀聯合作后,移動方面只承擔SIM卡成本,用戶數據卻都歸屬銀聯,加上3G和4G逐漸盛行,投資需求很大,移動在NFC方面就大大減少投入。”陳建偉表示,從那以后,中國聯通(600050,股吧)和中國電信也減少了在NFC上的投入。

在第二階段的紛爭中,銀聯貌似成了贏家,但由于中國移動并不積極,SIM-SWP方案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廣,NFC支付在中國依然鮮為人知。

第三個階段由此登場。從2013年開始,手機廠商逐漸成為NFC支付的主體,手機全終端模式也成為NFC支付的新潮流。根據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統計,2014年9月底,國內上市NFC手機將達20款,所有品牌涵蓋三星、HTC、SONY、LG、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國內外知名品牌,價格覆蓋高中低檔次。蘋果支付也正是屬于全終端模式。

“來自市場的力量遠比移動運營商和銀聯要大。”陳建偉表示,明年肯定會有一批NFC支付應用上線,例如公交刷卡應用、會員卡支付應用等。

據李曉楓介紹,央行也在推NFC技術試點。目前,浙江基于SE元件可做手機個人信貸,并開通手機征信,即手機通過SE元件的保護查詢個人征信,央行征信中心把信息發送到手機上。

統一全球移動支付?

從全球范圍來說,誰將成為未來NFC支付的主導者尚不明朗,但可確定的是,勝利者一定對產業鏈,特別是終端設備,有著強大的控制力。

在美國,與Pay功能基本接近的GoogleWallet曾高調推出,但因為缺乏運營商、硬件廠商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王維東表示,Google本身是互聯網公司,而NFC強調終端支持。此外,NFC技術涉及移動運營商和卡組織的多方利益,美國的卡組織和移動運營商自己都在探索NFC技術,Google對產業鏈的控制力明顯不足。這些原因導致了GoogleWallet的失敗。

日本的NFC支付在全球普及度最高。中信證券研究顯示,截至2010年,日本市場大約有9800萬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業務,移動支付滲透率超過50%。長期以來,日本所采用的并非不是標準的NFC技術,而是運營商NTTDoCoMo聯合索尼公司共同打造的一個封閉產業鏈,即Felica。陳建偉解讀道,Felica從表面看很像全終端NFC手機,硬件全部在手機上,軟件控制權卻在運營商手中。NTTDoCoMo推出Felica后,另外兩家運營商KDDI和軟銀也紛紛加入Felica陣營。但隨著NFC技術大勢所趨,目前三大運營商幾乎都放棄了Felica技術,轉而研究NFC支付。

“目前日本運營商主要是搞NFC-SWP,不過蘋果支付出來之后就未必了。”陳建偉說。

日本的NFC支付能夠獲得普及,這和運營商與和銀行之間的“一家親”密不可分。在日本,由于其寬松的金融環境,運營商普遍向銀行注資,從而達到利益一致。例如,運營商NTTDoCoMo于2005年4月向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注資100億日元獲得34%股份;運營商KDDI于2006年4月宣布與日本東京三菱UFJ合資籌建首家以移動電話作為主渠道的銀行。

NTTDoCoMo曾經試圖向全球進行商業模式復制,卻遭遇慘痛失敗。平安證券認為,NTTDoCoMo的失敗主要是由于對當地產業鏈的主導權缺失。

中信證券研究顯示,在韓國,移動支付滲透率甚至高于日本:,2011年,運營商KT用戶總計使用了3000萬次NFC服務,交易金額達到950萬美元,運營商SK已經發行了超過150萬張NFCSIM卡,其移動支付產品“SmartWallet”擁有400萬用戶。目前韓國70%電子支付由手機來完成,手機支付用戶占比60%。韓國政府對手機支付大力扶持,對支持近場支付的商戶提供2%的消費稅優惠。而零售、餐飲、賓館等行業商戶如果不接受手機支付,將被作為重點稅務檢查對象。

平安證券研究認為,蘋果將成為未來全球移動支付產業惟一的整合者和主導者。“從GoogleWallet的折戟,到NTT模式全球推廣失敗,我們看到的是蘋果統一全球的可能。”

然而,蘋果“單打獨斗”搞NFC令美國的移動運營商深受打擊。9月9日蘋果支付發布一周后,美國的AT&T、Verizon、T-Mobile聯合宣布,正在游說蘋果公司下一步推出NFC-SWP版本。該聯合聲明稱,三家移動運營商已成立Softcard“軟卡”聯盟。聯盟CEOMichaelAbbott對媒體表示,目前正在和蘋果公司合作,希望在2015年下半年,也就是iPhone6S發布時推出基于NFC-SWP的移動支付系統。

在中國,那么,蘋果支付是否一路坦途?答案也未必。

易觀國際分析師李燁認為,蘋果支付在中國還將面臨和移動運營商間的利益制衡。NFC支付場景和應用鋪開后,培養民眾對NFC的認知和使用習慣還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支付寶和微信在推廣移動支付時都不惜重金”。而在中國,未來NFC的推廣成本由誰支付?

銀聯專家認為,蘋果支付目前合作的都是國外卡組織。在國外普及Pay,卡組織也需要逐臺改造POS終端,涉及大量成本,和銀聯的閃付改造成本差不多。閃付的改造成本,一個POS終端需約幾百元。

波士頓咨詢董事經理何大勇表示:“支付是個利潤很薄的??業,消費端和商戶端雙邊激活是核心。GoogleWallet是消費端搞好了,商戶端跟不上;Square則反之。蘋果能否將商戶和消費雙激活,是蘋果支付能否普及的關鍵。”

“國內市場要想做起來,還是要有具有行業整合能力的企業。”李曉楓認為,阿里巴巴和騰訊頗具潛質,在技術和行業整合力上都有優勢。
?

上一條:“低電價區”胎動 下一條:《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