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我們將需要創建一個能源互聯網,讓億萬人能夠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室里和工廠里生產綠色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則可以與他人分享,就像我們現在在網絡上分享信息一樣。”這是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的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對未來的暢想。
工業是資源能源消耗的大戶,我國2014 年消耗的能源是42.6 億噸標準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業消耗。“占GDP 20%以上的能源產業互聯網化后,在未來10年,其帶來的直接和附帶產業價值將超過20萬億元。”中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劉東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近日,“全國智慧能源公共服務云平臺”正式上線并對外開放測試。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該平臺被業界解讀為“互聯網+能源”的一個注腳。按照國家能源局的時間安排,年內將出臺國家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這將使資本市場和媒體再次興奮。
國務院對外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指出將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工信部發布的《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也指出要提升企業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能源管理智慧化應用也是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重點行動之一。可以說,借助“互聯網+”,工業企業能源智慧化管理已駛上快車道。
能源信息流可在互聯網上流動
能源互聯網實質是產業互聯網的一種,本質上說是物聯網。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能源互聯網通過應用互聯網和現代通訊技術,從而對能源的生產、使用、調度和效率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并在大數據、云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實時監測、報告和優化處理,使企業能源管理達到最佳狀態。
比如,工廠智慧照明就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對工廠的LED燈進行監測,當其光衰逐漸達到30%以上時,系統就會提醒控制人員進行更換,從而實現節能降耗。
對于工業企業來說,空調、照明、機器設備都是耗能大戶,應用能源互聯網技術,電、水、氣等各種能耗數據被工業傳感器采集并通過工業通信網關存儲到數據中心,應用層的監控平臺和管控中心可以實現設備能耗的可視化監測和自動控制,并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幫助企業最終形成節能決策建議,制定節能策略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在鋼鐵、通信等高能耗行業,能源數據的收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能源信息的科學分析和有效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達到節能環保的目標。”劉東表示,“一旦能源轉化為可視化信息流在互聯網上流動起來,那么浪費將不復存在。工廠的生產效率、企業內部運營和管理效率都會因此大大提升。”
大型企業可以搭建私有的能源互聯網系統和能源管理平臺,但由于成本原因,中小企業則需要借助云計算獲取第三方服務。全國智慧能源公共服務云平臺就是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平臺,通過組織公共資源,為企業提供數據存儲、實時監控、可視化管理、數據分析、風險控制、能效分析等第三方公共服務。
首要任務是打破信息孤島
“互聯網+”的新生產要素就是大數據,萬物互聯時代,數據的流動和使用急劇加快,大數據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應用的節點。但對于能源互聯網,數據采集容易,數據傳輸和匯集卻并不那么簡單。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高級業務拓展經理沈威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對于企業而言,傳統的能源管理是由項目制單獨驅動,造成企業存在好幾套獨立的能源管理系統,比如水是一套、電是一套、鍋爐是一套、中央空調又是一套,通過傳感器可以采集單獨系統的數據,但由于每套能源系統數據傳輸協議不統一,各自采集的數據無法共享,更談不上大數據分析和挖掘,而數據共享和挖掘恰恰是能源互聯網的精髓。因此,對于企業而言,搭建能源互聯網首要的任務就是打破信息孤島。
這種信息孤島亟待打破的局面在整個能源互聯網產業中普遍存在,成為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阻力。中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劉東也表示,“互聯網+能源”或者說能源互聯網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受限于沒有統一標準的原因,導致傳輸協議多種多樣、數據格式無法統一等問題,互聯網新技術無法大規模應用。
不過,記者了解到,這種局面在今年年初已經有所改變。
據工信部官方網站顯示,2015年3月2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正式發布文件,中國主導的IEEE 1888能源互聯網標準通過ISO/IEC最后一輪投票,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產業首個ISO/IEC國際標準。通過ISO/IEC/IEEE 18880標準,可以將電、水、氣等能源數據化,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達到提高能效、節能減排等作用,并形成包括終端產品、匯聚產品、多協議網關產品、存儲系統、智能分析平臺、可視化界面、認證與安全系統、網管和計費系統、系統集成、認證與測試、合同能源管理服務的產業鏈。
也就是說,有了ISO/IEC/IEEE 18880標準,能源生產端、能源傳輸端、能源消費端的數以億計的設備、機器就可以連接起來,形成能源互聯網的“萬物互聯基礎”,信息孤島也隨之被打破。
當然,一旦數據被采集匯總進入后端的大數據分析環節時,需要側重決策支持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數據統計分析。“能源互聯網若要體現價值,后端大數據分析需要側重決策支持,幫助企業進行能源管理和使用的優化,而不僅僅是知道企業用了多少電,什么時候用了多少電這樣的統計分析。”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資深技術總監馮為民表示。
網絡現有架構亟待變革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智能能源公共服務云平臺已與14個省市簽約構建智慧能源地方分平臺,同時面向石油、通信、鋼鐵等行業推出行業分平臺,建成覆蓋全國、面向多行業的能源互聯網數據中心。
可以想象,一旦工業企業用戶均開始應用能源互聯網,成為能源互聯網的一端,那么全國整張能源互聯網的構建也就會應運而生,這對國家層面的能源消費數據搜集、能源消費需求預測和能效管理的優化,甚至是工業節能減排的政策制定以及綠色制造體系的構建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不過,當能源互聯網越織越大的時候,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聯通科技委主任劉韻潔在近日召開的“2015全球未來網絡暨SDN技術大會”上表示:“工業互聯網對現在的互聯網也提出了可靠性、實時性、服務方面的挑戰。總的來說,網絡架構亟待變革。”
他認為,由于互聯網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架構不靈活、流量爆炸不適應、安全性不高等,在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時,需要有一個根本性的架構變革。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盧放鳴告訴記者,對于能源互聯網,終端數量在未來將呈爆炸性增長態勢,這要求網絡要可管可控,要求網絡管理更加靈活,這為SDN(軟件定義網絡)技術提供了用武之地。
據介紹,SDN的基因就是“數控分離”,而這恰恰能保障能源互聯網在終端爆炸性增長以后實現靈活的可管和可控。SDN技術能把數據和控制信號分開處理,這樣網絡就從原來的一個層面,分成了兩個層面,即數據層和控制層。控制信號原來都是由路由器來處理的,每個節點的路由器既要處理數據,又要處理控制和管理信息。SDN所做的事是將網絡設備上的控制權分離出來,由集中的控制器管理,無須依賴底層網絡設備(路由器、交換機、防火墻),屏蔽了來自底層網絡設備的差異。而控制權是完全開放的,用戶可以自定義任何想實現的網絡路由和傳輸規則策略,從而更加靈活和智能。
另外,能源互聯網涉及面非常廣,節能服務、碳交易等新型業務將大量涌現,SDN可以實現網絡節點設備的虛擬化,從而滿足新興業務的不同需求,加速業務創新。SDN能使網絡實現動態的選擇與共享,這種共享機制也可以保障能源互聯網的信息互通和雙向流動。 ?
|